海淀区是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两年多以来,围绕试点六大行动开展全面探索,10所试点集团(校)结合各校实际,先行先试,扎实推进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加强试点集团(校)的互相交流学习,明确本学期工作目标与重点任务,优化实施路径,区校协同、扎实推进、确保成效、培育成果,并面向全区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9月27日下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召开海淀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项目试点集团(校)阶段成果总结及新学期工作计划交流会。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玉顺,海淀区教委智慧办张小叶老师,10所试点集团(校)的项目负责人和核心成员,以及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人工智能项目组成员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主任张晓主持。
会议现场
张晓主任主持会议
试点集团(校)阶段成果总结及新学期工作计划交流
10所试点集团(校)聚焦人工智能促进课堂教学提质、作业提质、教研提质、精准培训以及教师智能教学素养提升的重点任务,做阶段工作总结与新学期工作计划交流。
人工智能促进课堂教学提质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教育集团、北京市海淀区上庄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借助智慧教学系统等开展常态化的双师课堂实践,开发教学资源、优化双师课堂模式;开展人工智能+X跨学科的双师实践,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等赋能学科教学。计划进一步建设与优化教学平台,推广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优化课程资源建设;提炼双师课堂与精准教学的新策略、新模式。
人工智能助力作业提质
北京市育英学校、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构建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作业设计与实施框架,进一步通过智慧作业平台,追踪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通过建立“个性化学习手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计划优化课中分析,探索教学策略与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进一步基于作业分析实现资源精准推送。
人工智能助力教研提质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借助课堂教学智能分析系统,开展基于单课、同课异构的校本及集团教研活动,赋能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进一步结合课堂教学分析证据,指导教师开展自我反思,优化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方案、监控与评估教学质量。
人工智能助力精准培训
北京市八一学校:对学校“大数据支持的教师发展智能系统”进行系统优化,完善教师发展数字档案,实现校本研修与培训过程留痕,对教师分层培训提供数据支撑。 计划优化教师数字画像,实现培训资源精准推送;重点开展大数据赋能的新任教师校本研修实践,创新教师发展路径。
教师智能教学素养提升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教育集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教育集团、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九中、北京市海淀区上庄学校:以一体化联合教研、分层培训等形式,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学科教学、数据素养提升等多主题的研修活动,助力教师智能教学素养提升。计划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围绕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意识、知识与能力开展系列研修,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
试点集团(校)做阶段成果总结及工作计划交流
项目组反馈及本学期区级重点工作说明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教师韩硕代表项目组,以“成果导向 区校协同 纵深推进”为题,做试点集团(校)工作总结与新学期工作计划反馈,并对本学期区级重点工作做介绍。
聚焦试点行动,项目组系统梳理10所试点集团(校)阶段成果与工作计划亮点,并反馈优化建议:1. 反思技术应用层次,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2. 将“小应用”关联“大场景”,助力教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3. 将人工智能作为“显微镜”与“望远镜”,既要关注细节,又要提取共性,做到人在回路;4. 将意识、知识、能力与态度统整,提升教师智能教学素养。
项目组进一步聚焦区校协同创新、教师素养提升、区域研修模式优化等关键问题,从机制建设、培训规划、平台搭建、研究引领等方面,介绍了新学期区级重点工作,旨在通过区校协同的方式,以试点集团(校)示范带动全区创新发展。
韩硕老师做工作总结及计划反馈
专家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玉顺做专家指导。在新课程改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教育整体上走向跃升性、系统性变革的进程。
1.怎么推动课堂走向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需要教与学关系的重塑,需要帮助教师应用人工智能真正能够驾驭变革的进程,比如创建学科专属的智能体,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过程性评价支持,应用人工智能赋能高阶课堂生态,帮助教师减负。
2.人工智能赋能的课堂如何走向常态化的实践?要通过学校机制创新、区域研修模式建构,支持教师走向高阶的课堂生态,给教师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进阶的路径。如何有效结合人工智能评价课堂和人对于课堂质量的研判的优势,需要持续的研究。
3.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正处于新模式、新体系建构的进程。最显著的特征是:跨域协同、行动性的持续实践、场景化赋能、精准性。
针对下一步的试点工作,提出4点建议:一是要清晰定位高质量的课堂、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二是要坚持循证的逻辑,基于诊断进行改进;三是应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即基于设计的行动研究;四是对数据要审慎使用,理性回归,把数据放在教育实践过程里,以小主题撬动过程优化。
李玉顺教授做指导
领导讲话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对试点集团(校)的阶段性成果和工作计划予以肯定,结合试点工作背景、目标及六大行动,从区级部署和学校推进两个层面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强调项目正处于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家、市区级对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战略部署,务必要顺势而为、系统规划、加速推进,形成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扎实成果。
申军红书记讲话
1.提高站位,勇挑担子,团队协同推进试点工作。试点集团(校)是全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的先锋队,是示范带动全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排头兵,希望各校提高站位认识,紧扣六大试点行动规划,团队协同,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
2.构建跨校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加强校际联动,共研共进。构建跨校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建立定期的校际交流与联动机制,分享各校在人工智能助力教研提质、教学提质、作业提质、精准培训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共享优质专家资源,促进校际间的互学互鉴、共研共进。积极参加区级组织的校本邀约展示活动,边实践边总结。
3.加强大主题引领和个性化指导,为各校搭平台、建机制、供资源。一方面,区级将持续为试点集团(校)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建立定期交流与合作的工作机制,为各校提供优质专家资源;另一方面,从区级层面对各校试点行动提供研究主题规划的指导,结合各校推进工作实际,开展针对性指导,个性化地帮助学校解决问题。
本次会议通过阶段成果总结与计划交流,互学互鉴;通过专家和领导的引领,锚定目标、明晰路径。试点集团(校)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明确本学期的工作目标与重点任务,优化工作实施路径,深入推进试点工作,出成效、出成果,以人工智能助推试点集团(校)教师队伍建设,并面向全区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会议合影
文:韩硕 谢婧 张晓
图:徐磊
编辑:夏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