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活动聚焦
峥嵘岁月
光影进校
成果荟萃
支撑育人质量提升的海淀“大教研”(二)
2022-09-16 13:31

2022年8月19-22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召开第十二届暑期全员研修。今年正值海淀进校建校50周年,作为服务区域教师和学生成长的专业机构,一代又一代的进修人砥砺奋进,积累了优秀的教研成果。本次研修总结了近十年教研转型的探索历程和特色成果,聚焦“支撑育人质量提升的海淀‘大教研’”这一主题,共6个内容单元,全体进修人共同参与报告分享、成果展示、研讨交流,专家点评指导,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不同专题全方位展示海淀教研成果和进修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8月20号,研修进入“海淀教研向党汇报”的第三、第四单元,教研员围绕“学科教研课程的迭代优化”“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与实践”展开汇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研修第二天,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计6万余人次同步线上参与。

研修现场

与会老师专注参会


海淀教研向党汇报

海淀进校语文、数学、英语、物化生、政史地等10个学科团队,围绕“‘5+M+N’学科教研课程的迭代优化”主题,从课程的架构、主题、内容、形式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分享了各自学科教研课程的迭代方向和优化路径。海淀进校副校长姚守梅主持第三单元。

姚守梅副校长主持

“5+M+N”中学语文教研课程迭代优化的探索

周曼云、黄玉慧、徐国珍、杨华、田圆、赵岩老师以工作坊研讨的形式,从“新初三教研员如何制定‘5+M+N’教研课程方案”切入,初高中教研员共同研讨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迭代优化“5+M+N”语文教研课程,加强项目研究的统整和研究成果的转化。教研员们提出:要“抓关键、明重点、攻难点、见成效”,基于学生能力线索、素养层级设计教研课程,也要基于单元大观(概)念或基本问题解决设计教研课程,更要实现教研课程与项目研究的深度互动、协同赋能。

语文组

精心统筹谋素养——“5+M+N”数学教研课程的迭代优化

刘忠新、薛钟俊、张鹤、隋晓雪老师代表数学教研室汇报数学教研课程建设的迭代经验。数学教研室持续关注“5”课程的一致性、连续性、整体性和阶段性,持续探索“M”课程和“N”课程的普适性和针对性。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习方式变革为重点,关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和情境化设计,加深教师对学科、教学和学生的理解。

数学组

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5+M+N”英语教研课程的迭代优化

孙铁玲、栗瑞莲、李静老师代表英语教研室汇报“5+M+N”英语学科教研课程迭代优化的思考。英语教研课程经历了从1.0到3.0版本的迭代:课程设计理念更加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课程内容更加注重点面结合,全面加强教师的课程整体理解、课程设计与实施、学业改进与评价;课程实施方式更为创新,更加凸显以教师为本;课程评价与技术融合,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

英语组

物理学科教研转型与升级:从“教研活动”走向“5、M、N”再到“5+M+N”

物理教研室的琚鑫老师代表物化生组,分享了从“教研活动”走向“5、M、N”再到“5+M+N”的实践路径:从2014年起,物理教研室在原有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进、课程标准的解读、新教材的使用等进行了积极的“课程化”探索,从最初“对号入座、补齐开足”,到之后按照“5、M、N”课程的内涵建构教研课程。自2020年起,物理教研室将“深度学习”项目实践成果与区域“5+M+N”学科教研课程整合,实现了项目研究与区域教研的深度融合。

物化生组

构建学科教研课程体系,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

任兴来、李慧敏老师代表政史地组介绍了“5+M+N”学科教研课程的方法论基础、优化导向和课程案例。三个学科的教研课程,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地理学科统筹课程研修策略,将“深度学习”项目研究成果融入教研课程,关注教研课程的整体性、选择性和实践性;历史学科以关键能力进阶发展为导向,突破教研课程规划和实施的关键环节,助力落实学科课程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政治学科侧重构建思政一体化教研课程,从课例研究和课题研究入手,努力实现思政一体化从“M”课程走向“5”课程,系统规划“点燃—赋能—实践—反思—改进”的教师能力提升路径,推动思政一体化建设常态化和系统化。

政史地组

基于持续反思的艺术领域学科教研课程设计

艺术组秉持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重点关注艺术教研课程设计的五要素,即引领需求、问题结构化、多维度设定目标、重视课程内容实施效果、关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迭代优化学科教研课程,实现了教研课程的从1.0版泛化、2.0版聚焦到3.0版精准的跨越发展,全面提升研修品质。扎实的“5”课程、丰富的艺术主题工作坊“M”课程、基于学科基地的“N”课程实施之下,教师满意度较高。

艺术组

“5+M+N”科学教研课程的思考

郭晓丽老师代表科学、综合组汇报了关于“5+M+N”科学教研课程的思考。郭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科学学科“5+M+N”教研课程的开发历程,课程方案经历了从最初只做原有教研活动的装框,到课程内容的系列化设计,再到“目标-活动-评价”的一体化设计,实现了课程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发展。

科学、综合组

研修课程迭代优化,科研教研同向同行——“5+M+N”职教研修课程生动实践

董捷迎、杜兆珍老师代表体育、职教组做题为“5+M+N职教研修课程生动实践”的汇报分享,系统介绍了新课标背景下中职公共基础课“5+M+N”研修课程的设计思路和实践思考。职业教育研修室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系统调研、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和评价改进等环节,构建了“有用、有趣、有效”且彰显职教特色的研修课程体系。

体育、职教组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关键问题 迭代升级学前干部教师研修课程

周立莉老师代表学前组从面临的挑战、顶层设计、创新突破和核心成果4个方面详细阐释学前干部教师“5+M+N”研修课程的迭代升级过程。学前研修室围绕不同岗位和不同发展阶段干部教师的实际需求,整体规划、全面调研、抓住关键,完成教研课程的优化升级,实现了“5”课程的全覆盖指导,“M”课程的个性化支持和“N”课程的实践性导向,持续培养具有主动学习能力和精神的管理者、教师和幼儿,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学前研修室

素养导向的技术学科教研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劳动技术学科教研课程为例

陈雪梅老师代表信息与技术中心组详细介绍了劳动技术学科教研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效果与反馈和未来思考。为了让老师们收获“有用、好用、经用”的教研课程,技术学科团队立足课程育人的新要求和区域现状,不断探寻劳动技术学科教研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明确了基本原则和基本路径,形成了结构化的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教研课程体系,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了课程迭代优化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展现了劳动技术学科教研课程实施的效果和特色。

信息与技术中心

专家视角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心副处长何成刚研究员表示,海淀“5+M+N”学科教研课程历时5年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丰硕、效果显著,有力支撑着海淀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发挥积极广泛的影响。他从意义和特点两个方面做具体点评。

一、海淀教研课程是服务教师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DNA

海淀“5+M+N”学科教研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开辟了教研服务教师发展的新途径,深化了教研的新内涵,创新了课标理念转化落地的新机制、新方式。教研课程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海淀进校立足课程视野开展学科教研课程的实践研究,开创了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新途径,是服务海淀教师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DNA。

二、海淀教研课程具有四方面的鲜明特点

1.鲜明的素养导向。海淀教研有敏锐的时代意识、问题意识、课标意识,“5+M+N”学科教研课程有着鲜明的“双素养”导向特征,着眼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中的关键问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同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系统化体系化。海淀学科教研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了三类课程,满足教师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每个学科教研课程体系也有整体性和贯通性的设计。3.规范化科学化。教研课程内容完整并且体现着教学评一致性,有效确保教研课程高质量实施,也体现着海淀教研课程正在走向标准化。期待加强成果固化,各学科形成教研课程实施指南,更好凸显示范引领作用。4.教师与教研员同步发展。海淀学科教研课程实现了多重目的,服务着行政决策,也促进着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教研员自身发展。

何成刚副处长点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党总支书记纪明泽表示,海淀教研用扎实的行动诠释进修精神。“5+M+N”学科教研课程时代性强、内涵丰富,主要特征有:

1.紧紧围绕人:“5+M+N”学科教研课程在服务教师、学生和学校的过程中实践着育人行动。每个学科用语言叙述着实践,用实践提炼着经验,用经验彰显海淀教研品牌。

2.紧紧扣住研:“5+M+N”学科教研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迭代,经历了消化、深化、转化、优化、孵化,经历了学懂、弄通、落实、完善以及形成经验,不断的优化超越。

3.紧紧抓住问题:“5+M+N”学科教研课程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真问题,基于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最后产出真成果。学科教研课程是不断完善的行动实践,在行动实践中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贴近学生,贴近海淀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盼。

最后,纪明泽书记表示,期待“5+M+N”学科教研课程建设持续迭代升级,形成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通过教研创造面向人人、适合人人、人人出彩、人人成才、人人感受海淀教育温度的教育教学新格局。

纪明泽书记点评


海淀教研向党汇报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聚焦“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与实践”主题,学校8个团队分享了在“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和作业设计三个领域的阶段性研究与实践成果。海淀进校校长助理马耀国主持。

马耀国校长助理主持

落地生根凝理念——“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付丽、梁静、李大永、张晓东、隋晓雪老师代表数学组分享交流,在“变-发展变化思前行、获-成果积累显实效、拓-拓宽思路求深入、融-融教融学谋贯通”四个方面深入研讨,高度凝练“深度学习”项目在理论体系、研究模式和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变化,提出以“真实情境”为素养培养载体,以“挑战性任务”为核心,以“表现性评价”为攻坚点,探索“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与常态教研、课堂教学等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数学组

目标·主题·任务·评价——“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左小玉、刘晓波、聂成军、应劼、闫赤兵等五位教研员代表英语组介绍了团队在单元主题的意义内涵和建构方法、引领性学习主题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路径、高中英语深度学习持续性评价案例研发、学习活动与持续性学习评价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英语组

聚焦“深度学习”关键环节,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张威老师代表政史地组分享了团队在全区推进“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研究、实践和反思。政史地组建立区级大团队,教研员带领小团队研讨学习,深度理解学科本质,形成“深度学习”项目的学科教学案例;聚焦“深度学习”教学改进的关键环节,各学科梳理提炼教学改进的关键问题,深入课堂开展行动研究,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政史地组

“深度学习”中化学学科核心知识育人价值的挖掘及学习活动设计

尹博远老师代表物化生组进行分享、交流。尹老师深度剖析了教师在实践中对育人目标缺乏重视、对核心知识育人价值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等问题,建构了以核心知识为中心的育人目标分析框架,为教师提供了多层次、多维度分析知识育人的方法。同时明确了从能力到品格和态度责任的培养路径,建构了从关联感、参与感、成就感到责任感的态度发展进阶,并以侯氏制碱法的案例,阐述了实现这一进阶的关键教学行为和策略。

物化生组

深度学习“艺”起来——“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周信达老师代表艺术组从三个角度分享了艺术学科深度学习的探究过程:树立整体观念的艺术教研新取向,整合跨学科知识,统整艺术教研课程内容;建构素养导向的单元设计新视角,从“内容单元”到“学习单元”,深入理解单元教学的价值及内涵;创建美美与共的教师发展新路径,在深美闳约中提升艺术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艺术组

积极探索促创新——项目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数学组由邵文武、郭学锐和隋晓雪老师代表全组进行分享、交流。邵文武老师以项目式学习落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出发点,提出发掘合适项目是项目学习的关键所在,不同学段针对同一个主题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体现小初高一体化。此外,区域推进策略在“点”上发力、“面”上布局;郭学锐老师分享了小学数学从主题学习到项目式学习的过程,围绕学生角色定位设计驱动性问题和挑战性任务,关注评价量规的前置和学习支架的支撑。

数学组

区域推进生物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

物化生组张柳老师分享了区域推进生物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以项目学习为载体建设学科教研课程,即通过“5”课程,帮助教师建立对课程和项目式学习的整体理解;以“M”课程解决项目式学习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对表现性评价等专题内容进行突破;通过项目的评价反思,形成优化后的教学设计和关键问题解决策略。形成了“集体研修、案例模仿、专家指导、独立开发”的项目式学习研发模式,开发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案例。

物化生组

基于项目化实施的综合课程资源开发与活动设计

科学、综合组的李锦鹏老师澄清了项目式学习相关概念、回顾了项目式学习发展历史及背景、阐述了项目式学习受到青睐的原因、介绍项目式学习的设计目标、活动内容和原则等。以“基于三山五园”“基于大学、中科院资源”和“基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项目式学习为例,简要介绍了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特点和要求、开发思路和实践过程。

科学、综合组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与实践

信息与技术中心钟建业主任分享了信息技术学科中项目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聚焦项目式学习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关键问题,探索出“课题驱动、研修引领、落实推广”的项目式学习实施路径。目前,初步形成了项目导向下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计算思维培养实践模型、项目式学习评价框架、项目式学习实践案例等研修课程内容,助力教师的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

信息与技术中心

小学语文教研室促进作业提质的三大法宝

柏春庆、牛玉玺、邢志娟以及郝靖坤四位老师作为小学语文教研组团队代表,与大家分享了促进区域作业提质的三种做法:一是以赛促研。区教研员组建参赛微团队,围绕课程视域下单元作业的设计与事实是开展实践研究。二是优化迭代研修课程。在课改和“双减”背景下,不断迭代学科教研课程,教研活动从单一的研究课走向单元视域下的教学研究。三是开设作业工作坊。借鉴项目化学习思路,按照单元作业设计的流程,精心规划研修课程,微专题逐步推进,线上与线下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

语文组

小作业,大学问——英语学科的作业研究与实践

程燕、陶常娥和王微三位老师基于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和实施的探索,提炼并分享几个具体策略,包括:作业目标与单元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以作业目标为依据依托语篇和情境设计作业内容,注重基础与运用要求清晰具体,注重方法指导;兼顾不同能力水平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丰富且多样,具有可选择性;作业评价方式多样,注重反思改进,发挥作业的评价与诊断功能。

英语组

专家视角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曹培杰老师表示会议信息量多、强度大、干货满满,充分体现了海淀进校的积极作为与卓越成果。

1.学习方式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核心素养的目标引领下,海淀进校所研讨的深度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一定会成为未来课堂的重要发展导向。我们还要关注学习方式的多元应用,进一步思考不同学习方式所适合的学习场景,把握每种学习方式应用的尺度,进而推进教师加强对课堂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2.深度学习中评价的至关重要:评价决定着课堂是否能由浅入深落到实处。将知识达成度、学生的参与度、思维的创新度等都纳入评价,有助于更好落实核心素养。

3.项目式学习既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主题的提炼、重构与搭建非常重要。立足教材的同时也要超越教材,把主题课程建设和学习方式结合起来,用课程再造来促进学习变革,实现课程教学的融合创新。

曹培杰副研究员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胡惠闵教授高度评价了海淀教研,用“学术大餐”来形容今天的会议,胡教授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点评指导:

1.全面:下午的会议包含3个项目、11个小组、30位教师,几乎涉及所有学科,立足不同视角来回答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与作业研究,非常全面有冲击力。

2.价值:“学习方式变革”和“作业设计与实施”话题的探讨很有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教研员连接理论与实践两头,从教研员的角度看待学习方式变革,充分体现了教研机构的专业价值;以大量的实践模型为基础,才能推动研和教的深度结合,今天各组都谈到了迭代优化中的实践模型,说明所在学科的实践探索是有效果的;各组都涉及到了循环递进、不断优化迭代的实践探索,输入输出并进,具有重要意义。

3.开放:各组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期待未来可以有更多组间双向交流,增强互动碰撞,激发更多思考。

胡惠闵教授点评

第二天的全员研修精彩继续,具有“容量大、思考深、交流广、成果丰”的特点,学校各学科组和部门的教研员立足本职工作,在迭代教研课程、变革学习方式两方面超前思考、前沿实践、扎实探索,专家们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有力的指导。全体进修人认真聆听、专注思考、碰撞智慧,持续拓宽学术视角和实践边界,自我反思,促进专业提升。明天还将围绕“多元赋能教师成长”“专业支撑教研创新”主题展开分享与交流……


海淀进校成果推广示范区教师代表感言

高淑一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今天我区教研员有幸参与了海淀进校第12届暑期研修活动,聆听了“5+M+N”教研课程迭代优化的过程,深受震撼和启思。海淀教研人顺应教育发展的需求,立足新课标的实施落地,从学科课程育人价值的理解、学科课程知识更新、增强学科课程育人意识等方面,针对不同教师的需求设计了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5+M+N”学科教研课程体系,从满足需求到引领需求再到创造需求。这两天的学习之后,我们会认真思考我区教研工作的路径,在区域研修中参考“5+M+N”教研课程模式,必修课程、必选课程与自选课程相结合,建立起学习共同体,有效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刘佳玲 云南省安宁市基础教育发展中心研训员:今天线上学习了海淀进校语文教研室题为《“5+M+N”中学语文教研课程迭代优化的探索》的汇报,现从汇报方式和启发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心得。一方面,语文教研室的汇报形式新颖而有趣,创设“新初三教研员向老初三、老高三教研员及其他教研员请教九年级教学策略”的真实情境,以访谈、研讨、交流的方式把初高中学段“5+M+N”的教研课程迭代优化成果一一展示出来。这不仅是情境教学的最生动范例,更是指向培养核心素养、深度学习,以及培养高阶思维最好的案例。另一方面,语文教研员展现了教研员应该有的教研智慧和勇气,有“守”的定力与毅力,要坚持守“正”,守“研”,守“育人为本”。

王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研培中心教研员:疫情在家,恰逢海淀进校暑期研修课程“海淀教研向党汇报”学术盛宴,在线学习,受益良多!成果推广一年来,如何本土化地设计、组织和实施“5+M+N”学科教研课程,惠及更多教师和学生,一直是困扰我们的关键问题。学习海淀经验,结合我们本土设计、实施和推进“5+M+N”学科教研课程的过程,谈三点体会:“5+M+N”靶向精准,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场域中的育人需求、教学需求、学习需求,系统化设计课程体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5+M+N”实施路径,先“研”再“教”,共商共议、共学共享,形成良性互动的教研生态体系;“5+M+N”迭代升级,“5+M+N”要做夯实教师专业的基础工程、也要做推进教师教学改进建设的靶向工程、更要做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学业水平建设的引领工程,持续激发教研提质的内生动力。

刘艳艳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今天线上学习了海淀进校暑期研修的第三单元,对于“5+M+N”学科教研课程这一成果有三点学习体会:以服务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为导向建设“5+M+N”学科教研课程,在“研”字上下功夫,不断推进教研课程的迭代优化;学科教研课程的系统化设计与实施,落实新课准的要求,系统规划教研主题,整体设计教研内容,创新教研方式。

王积印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今天在线学习了海淀进校暑期研修第三、第四单元内容,感触很大。成果推广一年以来,云岩区开始构建本土化的“5+M+N”学科教研课程,目前还是零散状态,未来将零散的教研课程逐渐变为真正适合云岩区化学学科的“5+M+N”研修课程体系:落实新课标要求,力争规划好新一轮的5课程;抓住“深度学习”与新课标切入点,将其融入M课程的规划中,回应学生素养发展的需求,让“教—学—评”一体化融入教学实践当中;优化新一轮的N课程,以新课标中五个主体内容为主体框架,着手梳理学科整体的全年教学计划与版块复习的框架,让基础知识教学与综合复习形成体系,探索学科大概念理念下的教与学新模式,组建能够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学科教学试点。


文:杨智君,王瑞雪,耿雅静,刘丽丽,柯珊,张乃新,张柳,王刘依,孙琪

图:张烨,张治,徐磊

编辑:夏玲玉,高琳

1972
20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