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要闻
海淀进校召开“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四周年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赋能区域教师成长”座谈会
2023-03-23 09:54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此后,党和国家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此背景下,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研组”和“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开展了“贯彻二十大精神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系列活动。

2023年3月18日,海淀进校召开“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四周年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赋能区域教师成长”座谈会,凝聚各方智慧,协同多方力量,共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创新发展。


参加座谈会的有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志成、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王方、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谢玉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常务副校长姚守梅、海淀区委教工委宣传科科长章军、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思政课教研员任兴来和张玉兰、北京市十一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刘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代养兵、《现代教育报》记者赵艳国。座谈会由海淀进校党委书记、校长罗滨主持。

海淀进校常务副校长姚守梅首先带领参会人员共同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并回顾四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赋能区域教师成长的海淀实践。


海淀区是教育大区,高校云集、中小学数量最多、类型全,也是教育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双新”示范区,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海淀区从2014年9月开始小学与中学思政课跨学段联合教研,2017年11月举办“核心素养与‘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论坛,2020年6月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2021年11月成为首个“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基地”,2023年3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形成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区域化育人方阵。

四年来,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把点上的教学指导和面上的教师素养相结合,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构建教研课程、研发教学课例、推进学科基地校建设、开展联合教研、实施学科德育等,全面、深入、持续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海淀智慧和力量。

海淀进校党委书记、校长罗滨主持访谈,与会专家聚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路径与策略”“用系统观念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三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代养兵


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帮助我逐渐深化对“一体化”的认识与理解,并在课堂实践中逐步提升。希望未来在四个方面得到支持,一是建立思政课一体化主题教学资源平台,围绕关键主题,呈现大中小每个学段的备课思路、教学设计等,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二是建立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主题交流平台,聚焦学科主题,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等,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建立思政课教师访学机制,开展跨学段交流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四是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德育活动,包括仪式教育、主题教育等大思政课概念下的教育活动,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北京十一学校思政课教师刘梅


十一学校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面做出了探索与思考,未来将聚焦“长效化”“常态化”,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一是编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指南,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开发专题案例,为教师提供指导;二是打造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精品课,围绕主题关注各学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三是开展横纵结合的一体化教研,关注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系统、整体推进。

海淀进校思政课教研员任兴来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助力教师成长,一是要解决认识上的困惑。有的思政课教师对实施一体化教学有顾虑,也有畏难情绪。这实际上是把思政课与一体化割裂开了,其实实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二是要提升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能力,把思政课一体化和日常的教学改进项目融合起来,比如现在强调单元教学,就可以通过设计跨学段跨年级的单元学习主题,把基于深度教学的单元教学和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整合起来。因此,教师要关注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在共同的育人目标下,将思政课程、学科德育、日常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促进思政课程提质增效。

海淀进校思政课教研员张玉兰


张玉兰老师回忆从2014年开始参与项目的成长历程,她认为编制指导手册能够有效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向常态化转变。以手册为载体,其一可以和常态教研结合,推动教研赋能,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工作实现常态化转变。其二,可以和重点工作结合,通过对课标的再梳理、再认识,将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细分,加深不同学段教师对于课标、教材的理解,在工作中有抓手。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谢玉进


大学、中学、小学教师要筑牢共同体意识,包括学习共同体、教研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最终达成生命共同体,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从形式上一体化进入实质一体化,具体包含几种措施:1.开展常态化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围绕共同主题开展集体研究,互相学习;2.有组织地开展不同学段教师的走课,不同学段教师到其他学段学习或授课,进一步明晰学段特点;3.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所思所想,关注教师供给是否能够满足学生所需;

4.深耕课堂实验,把课堂生态中的关键要素挖掘出来。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志成


杨志成书记对与会人员的意见表示了赞许,建议从三个方面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1.高位引领,构建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相关学者和专家的研究优势,构建学科体系和教研指导体系,定期对大中小学教师给予指导,提升思政课一体化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

2.扎根实践、注重实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通过做点示范课和研究课,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立足本学段来思考、贯通上下学段,同时也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在立德树人中发挥重要作用。

3.策略推进、久久为功:通过确立简报制度、研讨会制度和示范课制度,让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为全国做出海淀贡献。

王方书记向与会专家和老师表示了感谢,并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的重要内容。王书记谈到,加强党对思政课政治理论建设的领导,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重要工程。王书记强调,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现了党中央对相关工作高度重视。未来要依托项目团队,统筹管理,搭建平台,抓牢抓实共同体建设,切实促进中学、小学思政课老师提升素质和素养。


罗滨校长对大家积极的建言献策表示感谢,并再次强调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一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既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统筹推进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海淀区作为首个“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基地”,将担当使命与责任,充分发挥海淀教研的优势,科学设计、创新实践,赋能区域教师成长,持续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文:王果 王帅鸣 任兴来

图:徐磊

编辑:夏玲玉

进修要闻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29号 100097
事业单位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6381号         京ICP备14062318号-4
Baidu
map